/小頓

某個假日,館主正在竹探館內與志工交談之際,一位女性遊客手上拿著一株植物走到我們面前,對著我們問道:「請問這是不是以前老人家在講的袋仔葉

(台語)啊?」我仔細的看了她手上的植物,沒認錯的話應該是苧麻,但是「袋仔葉」這民間講法我倒是頭一回聽,甚至我也無法肯定,該是寫作「袋仔葉」還是「茶仔葉」才對?

又過了幾天,我問起另一位志工是否聽聞過這種植物,經過對方一番說明,才解開了我的疑惑,原來袋仔葉(tē-á-hio̍h)指的正是苧麻,苧麻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,是重要的紡織纖維作物,在各種麻類纖維中,苧麻纖維最長最細,纖維長度比最高級的棉花還要長二、三倍到六、七倍,台灣原住民也會採集苧麻纖維做紡織、製網、製繩及其他加工原料。

除此之外,早年中元普渡和掃墓祭拜會用到的草仔粿,雖然大部份是以艾草或鼠麴草去製作,但宜蘭和基隆地區也不乏有人家以袋仔葉來製作草仔粿,差別在於袋仔葉製作出來的草仔粿顏色比較深,香氣雖不及「鼠麴粿」和「艾草粿」,但相信對那位小時候看著阿嬤作粿的遊客來說,這才是她記憶裡熟悉的味道吧!

DSC01296  

民間所稱的袋仔葉(苧仔葉)可製繩、可織布、葉可入食,妙用多多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