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接連下了幾天雨,潮濕的空氣喚醒了園區常見的一種生物—蝸牛,牠從休眠模式中醒來,探出頭確定是該出門活動了。蝸牛用腹足爬行,離開了幫自己度過乾旱的陰涼角落。牠伸長敏銳的觸角,活躍不安的尋找水源、食物跟配偶。這個時候在園區最常遇到蝸牛的地方是在鐵軌的碎石級配,因為少了植物和土地的掩護能讓人老遠就瞧見牠。蝸牛巴著石頭吸附不放,是在用牠的齒舌刮食碎石上的碳酸鈣用來製造修補身上的殼。這一切都是為了活著,而生命的意義就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。
由於蝸牛活動能力有限,牠們不靠發出聲響、氣味、閃光信號來吸引另一半,蝸牛的終身大事完全是靠「緣分」。路上遇到都準備好要繁殖的同類,蝸牛會先靠近彼此互相熟悉,達成「婚前協議」後從觸角下後方伸出生殖管互相交纏並交換精莢(精子包裹)。蝸牛交配後會先把精子儲存體內,等遇到適合產卵的環境再讓卵受精。
交配中的蝸牛
我們在野外看到的蝸牛大多是「雌雄同體」,也就是體內同時具有雄性和雌性的生殖系統,但為了下一代更能應付環境挑戰,通常會採用基因多樣性策略異體受精。
對農夫而言蝸牛是個討厭的「害蟲」,必除之而後快,但不斷地使用農藥和化肥不僅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,也造成另類土地污染形成惡性循環。蝸牛刮食植物和岩石,可以幫助有機質和礦物質加速分解並進入泥土中,供其它植物吸收利用形成生態循環。更不用說蝸牛是許多生物的食物來源,在食物鏈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了。
下次再見到蝸牛何不停下腳步細細觀察,牠腹足的細紋猶如流水般的律動,舉止緩慢卻如此高雅,多美的生物啊!
圖/文 福麟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